
流动资金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经济支持,在个人理财规划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,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安全的投资选择,适当地控制投资风险。我们最常听到的建议就是,每人手上至少储备3-6个月基本生活费,以应对不时之需。
但这也不是一个万能公式,因为每个人的财务状况都有所不同,流动资金到底该准备多少,也要考虑到自己实际的状况。
客观上来说,确保收支平衡、开源节流就能解决问题。但实际上,很多支出都是刚性的,如果平时做流动资金的储备,即便因突发情况而导致现金流归零,多少也能给点时间“缓冲”去找别的出路。
01
到底多少钱才够 “备不时之需”?
第一步就是计算清楚每个月的必要开销。
这些费用包括房租、水电费、伙食费、房贷、车贷等大项。一些日常非必要的开销,比如买衣服的钱、美容费用等,可以不计入这个计算。
再将这个金额乘以3,就是你要准备流动资金的最低标准。
在这个基础上,需要再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判断是否要增加流动资金的储备。
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,如果面临失业,你将会需要多长的时间找到新工作?
比如高薪酬、高职位的人,虽然从经验和能力看应该有较强的竞争力,但新工作的可选范围也会被限制。所以,如果有以下情况的人,平时应该更加注重流动资金的储备,手里至少应该拿着6-12个月的生活费以备不时之需:
1、高薪高职位、在细分领域任职的人
2、自由就业者(现金流本来就不稳定)
3、家庭中只有一个挣钱主力
4、有小孩
5、有房贷、车贷等固定高负债
另一方面,对于一些职业刚起步的年轻人、有其他收入来源保底、或者没有太多负债的人来说,大概预留3个月的生活费就应该足够应急:
1、刚入职场不久、薪资较低,在就业选择面上还有较大灵活性的人
2、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来源,或者有其他可以副业可以支撑大部分生活开支
3、在生活方式上没有太多要求,比如没有贷款、愿意搬去租金便宜的房子或者找室友分担房租
接下来,就是盘点一下你当前的流动资产有多少。
这主要包括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、大额存单、包括余额宝(货币基金)等,以及一些可以在短时间内变现的钱,比如股票和基金。这些钱都是你当前可以调用来应急的资金。
在计算的时候,可以把一些为长期目标储蓄的钱排除在外,比如说你未来给房子攒的首付、给孩子存的学费等等。
02
流动资金该怎样管理?
当我们预留好这笔应急金之后,有的人可能又会开始琢磨“钱生钱”的问题:这一笔钱躺在银行里,利息那么低,有什么办法能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吗?
虽然可能有些投资产品在收益方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,但不见得适合于拿我们这一部分的钱去投资。
流动资金本就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不时之需,我们需要它是可以及时变现来“救火”的钱。
所以,在我们管理这笔钱的时候,投资收益不应该是最主要的考虑,流动性和本金安全性(投资风险)才是最重要的。
简单来说,流动性就是指不用大幅降价,就能在短时间内卖出变成现金的能力。一般能在短时间内以合理价格变现的就是流动性好的资产,反之则是流动性差。
在国际金融学中有一个概念叫“不可能三角”,是指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。
我们的投资理财工具,也存在“不可能三角”:没有一种完美的投资产品,可以同时满足高收益、随时存取、安全,这三个理想的条件。
大多数投资品种和工具最多只能满足其中的两项。
比如,通常能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资产,普遍收益率都不高。比如活期存款、货币基金、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等。这些资产出现大幅亏损的可能性较小,也几乎随时可以变现,灵活而方便,但通常不能给你带来太多的投资收益。
一般具有高收益性和流动性的资产,往往就会牺牲一定的安全性。最典型的就是股票,一般可以视为高收益、高流动性的投资品种。这类资产市场趋势好时,收益往往十分诱人,但如果市场出现大幅波动,损失本金的风险也大。
有一些资产,虽然满足收益性和安全性,但流动性很差。例如,在近二十年受到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追捧的房产,虽然收益较好(至少从历史长期的维度)且安全(卖不出去至少还能住),但当你急需用钱的时候,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能以最优价卖出,同时也可能出现短时间即便折价也无法出手的情况。
如果有什么人告诉你,有一笔好投资能同时满足这三项条件,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想想这是不是骗局(想想之前的P2P)。
当然,如你准备了一年以上的生活费作为流动资金,也可以考虑将这笔钱分成两部分来管理。
其中,将至少6个月的生活费放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最强的品类上,例如活期存款、货币市场基金等,确保能随用随取。
余下的钱如果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可以适当投入在有一定波动、投资期限也稍微偏长的产品,换取多一点的收益,比如说短债基金和低风险、锁定期短的低风险理财产品。
下面这两张示意图,就显示了不同投资品种和工具的流动性,以及风险和收益情况。
面临经济和未来的不确定性,我们要未雨绸缪,提前做好财务规划。
毕竟当风险来临时,兜里的钱才是我们应对的底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