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志愿填报,说起来复杂,根据教育部2024年数据,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到了2868所,开设专业800多个,听着就头晕。但实际上,因为孩子的高考分数已经局限了可选范围,只要搞清楚专业、学校、到哪里上学即城市三个核心原则,就可以做出恰当的选择了。
专业很重要,但不必太过纠结
因为大学生就业难,于是在志愿填报时,对就业的重视往往变为重视专业。那么,哪个专业就业好?哪个专业未来发展更有前景?我们能否通过专业的选择,走上一个蒸蒸日上的人生?经常有很多人信誓旦旦地告诉你哪个专业未来就业好,我们能否相信?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前,不得不先破解一些常见的误区。
学什么就干什么吗?
——关于专业的6个认知误区
家长和学生在做专业选择的时候,默认的逻辑就是,学某个专业等于未来必然会进入某个行业,或者说,将来要做某个工作,现在必须选某个专业。
然而,学什么专业就一定会干什么行业吗?显然答案是否定的!
1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“学什么不干什么”是一个普遍现象,对于优秀的人更是如此,因此不必太过纠结于专业。
近年沸沸扬扬的“新闻传播学”争议,一方的依据就是学了新闻的基本都没有干新闻。其实哪个人文社科专业是学了就干了的?如果按这个逻辑,所有人文社科都不能报,都要被“打晕”。
我经常跟很多孩子说,你回去问问你爸爸妈妈学的是什么,现在做什么,问问你周围的叔叔阿姨原来学什么,现在干什么。大家环顾四周就会发现,“专业=行业”的观念在多数人身上都不适用。
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↓↓
学校,可能比专业更重要
讲完第一个问题,其实这个问题就比较明确了。在你分数有优势,尤其是优秀的孩子,一般学校优先,不必过度纠结专业。当然,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,还是专业第一。
1、学校优先,因为就业歧视客观存在,各种招聘中对毕业学校有严格要求。
把学校放在优先位置,不仅仅是因为学什么并不决定你一定做什么,更主要的原因是,现在的招聘动辄就讲究是什么学校毕业的,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客观现实,否则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了。
20年前的大扩招,让高等教育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。2023年全国高校招生1042万人,是扩招前的10倍,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人口大国。今年大学毕业生达1179万,加上回国留学生,几乎占到我们城镇新增劳动力的80%。
英雄不问出处,但在人人都是大学生的今天,孩子的出身,即毕业于哪所学校,成了很多企业在招聘中初筛的第一道门槛。如果没有这个身份,简历都投不进去,我们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。
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↓↓
地域,对多数人更重要
城市其实是和学校相伴生的一个重要因素,但因为太重要了,所以单独谈谈。
1、原则上讲,对于更多普通人,我们最好选择到东部,到大城市去读书
首先是见世面的问题。试想,我们从一个小乡村到了省会城市,到了北京上海,对社会、国家和世界的判断看法都会改变,对自己的认知、发展定位也会随之变化。从这个角度讲,我们非常有必要见见世面。甚至可以说,见多大世面,做多大事情。
第二是发展机会的问题。大学生就业,往往有就近原则,因此一个城市的就业前景,需求是否旺盛都是很重要的。在东部,在大城市,不仅发展机会多,而且竞争比较规范,公平公正,受人情关系干扰较少。也就是说,获得机会的过程更为公平透明,这是北方,以及一些落后地方比较欠缺的。
第三是教育质量的不同。一般来说,对同一层次的高校而言,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也会高出一截。比如上海的高校,明显比其他地区的同层次高校质量要高,这是和上海的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。江苏、浙江、广东的高校也普遍比中西部同层次高校质量要高,也是这个原因。这些年,双非高校质量提高最快的,也几乎都在这些地区。而质量下降比较明显的著名高校,也是在北方和落后地区。
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↓↓
(作者 陈志文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、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)
来源:公众号“陈志文观察”